人們經(jīng)常對茶葉評頭論足,對泡茶用具注意的卻不多。
然而好茶好器,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
選配一套適宜的茶器,還得針對茶葉的種類品性。
正所謂“因茶制宜”選配茶具。
Tea
因茶制宜
在歷史上,
有關(guān)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
Tea
唐代
陸羽
◆唐代陸羽通過對各地所產(chǎn)瓷器茶具的比較后認(rèn)為:“邢(今河北巨鹿、廣宗以西,河以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紹興、蕭山、浦江、上虞、余姚等地)。”
餅茶-青瓷
◇ 這是因為唐代人們喝的是餅茶,茶須烤炙研碎后,再經(jīng)煎煮而成,這種茶的茶湯呈“白紅”色,即“淡紅”色。一旦茶湯傾入瓷茶具后,湯色就會因瓷色的不同而起變化。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為青色,傾入“淡紅”色的茶湯,呈綠色。陸氏從茶葉欣賞的角度,提出了“青則益茶”,認(rèn)為以青色越瓷茶具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陸龜蒙則從茶具欣賞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澤如玉,又有畫飾的為最佳。
Tea
宋代
點注-盞
◆從宋代開始,飲茶習(xí)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團茶研碎經(jīng)“點注”后,茶湯色澤已近“白色”了。這樣,唐時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無法襯托出“白”的色澤。而此時作為飲茶的碗已改為盞,這樣對盞色的要求也就起了變化:“盞色貴黑青”,認(rèn)為黑釉茶盞才能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建甌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蔡氏特別推崇“紺黑”的建安兔毫盞。
Tea
明代
散茶- 壺、紫砂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yōu)?ldquo;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dāng)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
對此,明代的屠隆就認(rèn)為茶盞“瑩白如玉,可試茶色”。
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
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興起,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guān)系。人們飲茶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側(cè)重在“香”和“味”。
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并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
明代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diào)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真正的茶香味。
Tea
清代
茶葉多種、茶具多樣
◆清代以后,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shù),從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類的出現(xiàn),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zhì)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于香氣的保持,
可用壺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飲用。
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味,
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
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
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
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后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
如果是品飲西湖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xì)嫩名茶,
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
至于其他細(xì)嫩名優(yōu)綠茶,
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
但不論沖泡何種細(xì)嫩名優(yōu)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其次會使芽葉軟化,不能在湯中林立,失去姿態(tài);第三會使茶香減弱,甚至產(chǎn)生“熟湯味”。
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
Lastly
老茶壺泡
嫩茶杯沖
在我國民間,
有“老茶壺泡,嫩茶杯沖”之說。
這是因為較粗老的老葉,用壺沖泡,一則可保持熱量,有利于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溶解于茶湯,提高茶湯中的可利用部分;
二則較粗老茶葉缺乏觀賞價值,用來敬客,不大雅觀,這樣,還可避免失禮之嫌。
而細(xì)嫩的茶葉,用杯沖泡,一目了然,同時可收到物質(zhì)享受和精神欣賞之美。